海归美女设计师怒发声:老娘苦读7年,放弃美国绿卡和北京户口,不是给你做0元设计的
当你花上10年爱上一个行业的时候,愿意为了坚持自我而放弃很多机会吗?
家装设计师这个角色,已经承担上了极大的骂名。
很多装修公司招来三教九流,稍做包装就去接待客户,每一位都是总监级别,身背多个头衔,开口闭口“美式田园”、“现代简约”,但却连合适的橱柜高度都算不出来。
另一方面,真正有良知的设计师努力地与这帮妖魔鬼怪划清界限,以独立设计师或设计工作室的身份接单。
同时,市场也已经被搞坏了:“0元设计”的宣传铺天盖地,各类公众号“关注即送4套设计方案”,客户总觉得设计不值钱,张嘴就是“你帮我设计设计”、“画张图而已有多难”,转过身又抱怨“我家设计师不行”。
有的设计师干脆远离家装市场,只做公共空间、别墅的设计,懒得和“钱少事多”的普通家庭打交道——一般家庭设计费不过小几万元,有时反而比几千平方米的大型项目更劳神费力。
业主觉得设计师都是骗子,设计师觉得业主都是活该,反而这位留学回来的美女设计师宁愿辞掉知名地产公司钱多事少的工作,甚至放弃拿美国绿卡和北京户口的机会,扎根装修公司做设计,能让人惊叹:还能有这种操作?
劝你不要做设计的设计师
然而对于巧倩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壮举”,一切都是机缘巧合的选择。
无论是大学选择专业、海外读研、回国,最后再成为一名真正的家装设计师,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光明正大、充满正义感的动机。
尽管正式入行才一年,她已经能够游刃有余——甚至有时会耿直得过分:
客户说自家风景特别好,因此想以风景作为全家布置的重点,她在阳台上探头一张望,说“这风景也不怎么样啊”,惹得屋主都发笑,连连解释雾霾太大。
▲ 巧倩和教授
有时她也私下嫌弃客户:“一下想要这个,一下想要那个,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都不清楚,这家反正之后是你住,又不是我住,自己都整不明白,我们设计师也没办法给意见。”这种是她最不喜欢的客户。
反而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清二楚,甚至会感叹“我自己什么都懂,还要你们设计师干嘛”的客户,会是她乐意合作的类型,因为能够切实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别人解决问题。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想得越细问题越多,做起来越有意义。客户想得细就容易遇到各种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什么问题都没有,那还设计个屁啊。”
当然这话她不在客户面前说,算是设计师的小牢骚,边说边笑,“你得写些这些在公众号上,让客户都想清楚一些,自己的家自己不操心,我们也没办法。”
和她聊天聊到一半,她顺手挂了电话给同事:“客户刚在群里发照片,那地板怎么偏黄?原来给他选的是灰白色的,你赶紧查查,别给是发货发错了。”
过两分钟对方给了回复,说地板没有问题,只是拍照光线影响。
这种工作对于她而言早就成了日常。
即使是假期,客户在群里说了两句话,立马就要给对方回过去,生怕晚了客户有情绪,日久天长放假也只是人在外面,客户找她总是能找得到。
她的日常工作有两部分。
和普通的家装设计师一样,她手上会有数位全案设计客户,全套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都由她负责,全程也看着施工的进展,发现施工现场与设计方案不符的,赶紧联系内部把问题消化掉。
另一方面的工作更独特——看看客户到底有没有设计的必要。
公司里接待客户的都是客户经理,负责给客户出报价、记录需求,对于普通的装修就已经足够,刷个墙铺个地板的不需要麻烦设计师出面。
主动提出要请设计师服务,通常都是非常看重设计、有品质要求的客户。
这时她会花上30分钟到一个小时和客户聊一聊了解需求,就着平面图分析一番。
如果仅仅如此就已经能够解决屋主的问题,用巧倩的话来说,“我们也没必要坑人家那一百多(每平米)的设计费”。
另一类客户对于户型的改动很大,或者有更多的想法,简单的交流无法满足,那么巧倩才会推荐对方使用付费的设计。
室内是个什么鬼专业?
想要进入国内的艺术类院系,唯一的办法就是作为艺术生参加艺考。
巧倩初三就选择开始学艺术走艺考路线,相比起大部分艺术生这算是很晚的时间,然而她的动机竟然是——艺术生不用学文化课,高考没那么辛苦。
巧倩的舅老爷是国画画师,小姨读服装设计的路,在美国念书后定居海外;小时候两家人往来,让她觉得画画好玩,因此就选了这条路。
学校的美术相关专业只有4个:景观、动画、平面、室内。她想了想,自己不喜欢侍弄花草,也不是一个逗逼会说故事的人,室内的未来发展似乎比平面宽,所以闭着眼就选了室内。
念到大四,单纯就是不想工作,筹备着考研究生继续读。
北京的老师明着告诉她:我的研究生肯定优先考虑自己的学生,除非你特别优秀。
巧倩心想不收拉倒,何必挤你的独木桥,正好小姨定居美国,所以花了半年时间拿到美国大学的offer。
▲ 课堂上的presentation
设计师重要的是思考的大脑
而不是画CAD的那双手
学校和国内不一样,一个专业一栋楼,散布整个旧金山市中心。
室内建筑与设计系大楼离著名的吸毒街只隔两个街区,整条街上挂着鞋子,是“此处有毒品出售”的暗语,时不时听到有人开枪火拼。
每天有固定校车把她们从宿舍送到学校大楼,再从学校大楼送回宿舍,和外界几乎没有联系,两点一线,极其枯燥。
但学院大楼简直是天堂,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工厂,有自己的咖啡厅,吃的喝的一应俱全,学校也提供极好的专业绘图桌和供学生使用电脑的教室,相比起国内学校除了自习室就是宿舍的学习环境好上了太多。
巧倩觉得在这样的学校里做作业简直是享受,本科的课程相比起来极其基础,甚至都没有完全弄懂室内设计到底是什么——念研究生之后,才开始逐渐爱上了这一行。
▲ 学校外景
▲ 教室内景
美国学校尤其重视手绘和表达,鼓励天马行空,甚至画图和软件操作都不那么重要,画图自有画图员去做,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概念——也就是讲故事。
每次交作业除了画图,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当堂演讲做presentation,向所有人阐述自己的设计。
在国内做作业,老师总要求从一开始就考虑预算,规规矩矩不要越雷池半步。
美国刚好相反,就逼着你天马行空地发散思维,预算不重要,熟练的软件操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概念,以及用自己能够看懂的方式把概念记录下来。
不会CAD也不要紧,一张潦草到旁人都看不懂的手绘图,只要能够阐述和表达出自己的概念,就非常好。
预算什么的,最后一年深入学习了材料才开始真正的去接触。
这种和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她每次做作业都颇费周章又乐在其中。
刚好美国的城市生活极其无聊,商业街晚上7点就打烊,最好的消遣就是熬夜做作业。
西海岸和北京时间相差15个小时,日夜颠倒,根本顾不上联系男朋友。
▲ 条件极好的学生工作室
在学校的时候,跟着导师做了两个项目,都是大型的公共空间。
其中一个项目是旧金山一座公共图书馆,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女生,光是前期调研就花了两周的时间。
这两周的时间完全是泡在图书馆里的,了解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查看图书馆里系统的运作,甚至了解一些古董机器的工作原理。
这个图书馆每个周末会举办种子交换的活动,普通居民可以向图书馆借植物种子回家种盆栽,收获了种子再还给图书馆,巧倩和同学就跟着整个活动的策划流程参与进来。
甚至有那么一两天什么都不做,就坐在图书馆里观察人流,看看平常人到这里来都做什么样的活动,每个时段的人流情况统计。
前期的调研做完了,再由导师带着做了1个半月方案——没有深入了解的设计方案,都是空中楼阁,根本落不下地。
▲ 图书馆设计方案的其中几页
学校在期中和期末会给学生做两次评估。期中时就有两个选择,一个方向是往深处专攻,另一个方向是继续保持多元化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
巧倩在期中选择了多元化方向,想借此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热爱室内设计,直到毕业时,巧倩已经拿到了当地事务所的实习机会,申请绿卡完全没问题,她也更有意愿留在美国。
但是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深深地撼动了她:回到国内时,发现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将近一年,然而她却对此一无所知。
留学在外久了之后,很容易产生无力感——距离父母家人太远,有情况完全无法照顾。
男友也和她说:“即使现在一时获得了自由和别的东西,但最后也许失去的会更多。”
因此她才决定彻底回国,到北京与男友团聚,也不至于离父母太远。
我只想好好做设计
巧倩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一家知名的地产公司,以甲方身份与其它设计公司对接。当建筑设计完成后,图纸转到巧倩所在的部门准备设计样板间。
那是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只要是地产公司就不愁吃喝,另外还能申请到北京户口。
但所在部门只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对接的角色,样板间的设计交由第三方,巧倩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接打电话,本身不需要做设计,除此之外,大决定也需要等待上级指示,颇有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感觉。
大公司人际关系不简单,办公室政治盛行,越是钱多事少,整个氛围就越微妙。
办公室里都是名校毕业生,脾气暴躁,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每天还要时时注意呵护同事的玻璃心,巧倩做得没意思,心想去你妈的北京户口,还是一心想做设计。
随后去了一家大的设计院,头衔是设计师助理,也就是从最基层做起。设计院里等级森严,方案、想法都由上面制定,层层往下分配任务,完全是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国外受到的教育完全没用,还是倒退成为了一个画图员。
画图并不是痛苦的事情,巧倩觉得画图反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的一个重要的验证过程,但这份工作压根儿不需要她有自己的想法。
工作安排不饱和,每天上班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上司见不得她早早下班,没事也逼着她加班干坐,最后干脆拿来两本书,叫她背书上的各种人体工程学数据。
这些数据做作业早就烂熟于心,死记硬背简直是侮辱一位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那段时间她过得尤其焦躁,刚好准备要结婚,最后还是辞职不干。
和男朋友认识已经有12年,双方父母都考虑起两人的人生大事,擅自张罗了结婚的事情,几号领证、几号宴请、几号度蜜月统统安排好了,不要小两口操心。
一下房子、户口甚至经济来源都不再成为她需要关心的问题,但她仍然还是只想做设计,唯一的要求就是想要离家近。
▲ 在泰国度蜜月——白天玩,晚上画图
面试到住范儿时,还只是一家在创新工场孵化器里的初创公司,刚开始转型做装修。
设计部的负责人小毓[yù]早已面试过许多有几年家装经验的设计师,无一例外地不感觉失望——在混乱的行业里浸润多年,一个个都是老油条,张嘴就是千篇一律哄客户的套路。
巧倩让她眼前一亮:海外学习经验倒是其次,之前的工作相关性也不高,甚至表达起来也没有什么漂亮的话语,但是巧倩传达出来的概念十分清晰:我就是想做设计。
大婚当日,办过了上午的仪式,下午在酒店请朋友吃正式的答谢宴,菜还没点,接到小毓打来的电话,请她再做一份面试作业。
巧倩心想:靠,你们到底要不要用我啊!又想到面试时聊得很好,觉得是好事多磨,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紧随其后的泰国蜜月之旅,白天在外面疯玩,晚上回到酒店就开始打开电脑吭哧吭哧地画图。
直到现在,巧倩想起这件事情仍然认为值得。
机会摆在面前时,还需要自己亲自去把握——尤其她已经知道,除了做设计之外,没有什么能让她感到开心的工作——虽然她也能够选择做一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不面对客户的设计师都是残废
起初公司的体量不大,她和另一位应届设计师需要尽快适应工作,小毓已在业内积攒了相当的经验,负责与客户对接,然后把客户的需求转达给她们。
与在设计院当个螺丝钉不同,这份工作她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想法,然后小毓再进行指导和修正。
对于设计师而言,能感知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一切都重要。
当了半年的“幕后英雄”,小毓开始要求巧倩直接面对客户。
对于这件事,巧倩一开始是极其不情愿的,见了太多冒充设计师的销售,全凭三寸不烂之舌哄得客户沉浸在自己的泡泡里,后期再被现实逐一戳破。
巧倩觉得自己出去见客户,身段就跌到了和那些根本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设计师”们一个层次:我是做设计的,干嘛要见客户?
老见客户都耽误我画图了,我图都给画好了,他们不能自己看吗?
小毓硬拽着她去,说“不面对客户的设计师都是残废”,并且亲自带着她上门拜访第一个客户,她破天荒化了全妆。
客户迟到了一个小时,两个人在楼道里等着,巧倩紧张得跟高考前夜一样发抖。
那位客户是职业德州扑克玩家,打扮着装很嘻哈,氛围一下就轻松很多,加上人也随和,越聊越自然。
经验不足,还是会漏东西,忘了问客户会不会经常在家里开火做饭,小毓赶紧在一边帮她补充。
▲ 在客户家详细了解客户需求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还需要再见一次客户。
在国外受过的训练派上了用场,先从客户的想法里提取出一些概念,每个方案围绕着一个主题和灵感,先发散,再细化。
把所有的方案做成PPT文件展示给客户,就像在学校里做presentation一样,一共有几个设计要点,一一阐述到让客户完全理解,再让对方从两个备选方案里挑选,回办公室后继续针对性地做细化。
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客户来说也更重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读懂设计图纸的,还是得有人现场讲解。
▲ 巧倩曾经作品的PPT
现在她已经觉得不见客户就不叫设计,毕竟设计终究还是要面对人的,到客户家去已经轻车熟路。
公司的客户经理事先已经接触过屋主,大致的情况都已经事先同步,巧倩进门就直奔主题,希望屋主提供更详尽的想法。
屋主显然已经有了一些思路,想带她先看看阳台的小细节,她说:“我先随便逛逛吧。”然后让屋主从最主要的想法开始交流。
夫妇各执一词时,她表现得像个居委会大妈:“所以这次装修谁说了算?”
男主人很敬重设计师,谦逊地说:“夫人说了算,但是我也有一些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巧倩就让夫妇各自聊聊自己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留待做方案时再参考。
比起单纯的你说我听,巧倩完全是在主导全局,甚至像一个大学教授,不断地抛出问题。
这是她认为自己的价值所在,就像医生的望闻问切,带有条理性地帮助屋主梳理自己的想法。
一些屋主没有细想过的问题,一时能被问住,夫妇俩热烈地讨论起来,她就在旁边把两人的想法都写下来。
临别前还嘱咐屋主再三思考,像极了布置家庭作业。
▲ 现场对屋主了解后的记录
另一面,她又职业得像个商人,需要告知屋主的事宜,干净利落地交代清楚:费用怎么收取、收到定金后才会开始排期做设计,从做设计问卷到出方案需要14个工作日,男主人提出加快进度的请求时,她也实话实说:前面有其它的客户也在排队,14个工作日是不能压缩的,会影响设计成果。
屋主的疑问,她也直言不讳:“我必须要回办公室画图之后才能给出一个解决方案,现场说的话不靠谱。”
对于设计师而言,尺寸和数字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现场比划实在不严谨,而设计必须是严谨的——
她曾经服务过的一位客户在修改方案时,提出把书柜改成衣柜,墙体厚度随之要增加25~30cm,但她在画施工图时忙昏了头,对方的施工团队也没有在施工前与设计师确认,这个错误直到定制柜子时才发现,砌的墙只能推倒重来,她为此自责了很久。
“反正是你自己的家”
市面上对于装修公司的设计师总有这样的评价:“最终还是想拼命卖公司的建材。”
你要是这么评价巧倩,她分分钟能和你翻脸——这么做的都不是专业的设计师。
设计师被培养出来就是为了协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影响客户,毕竟一个案子就是对方至少住10年的家。
真正的设计师想方设法都会想要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洁癖”。
真实的情况是,她的立场特别随便:“反正是你自己的家,花的你自己的钱”,言下之意是怎么花钱是客户的意愿,她只提供专业的建议。
公司提供的镜柜带有开放式的置物格,有些客户觉得难看,想要全镜面的镜柜。
巧倩说:“全镜柜确实好看,可是一天需要开启柜门至少10次拿取东西,这个问题有没有考虑过?”
客户一下就又被问住了——确实有这个频率。
巧倩又说:“实用性肯定要摆在好看前面的,有开放格拿取更方便,镜柜一天开关10次,五金件寿命也有限。”
为了颜值放弃功能的客户还是在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更实用的样式。
▲ 带有开放储物格的镜柜,日常洗漱用品可以放置在顺手拿取的位置
公司有提供全包和半包的选择,如果客户在公司提供的材料里选不到好看的,巧倩就让他们自己出去逛。
“国内没有设计师陪逛的习惯,因为大家觉得逛街是个很私密的事情。”
另外客户仍然担心设计师偷偷在背后吃商家回扣。
巧倩让他们自己出去看,看到喜欢的就拍照回来,她会立马给出建议——好不好搭、怎么搭。
除非是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看中的材料,很多客户其实还是会迷迷糊糊——国内外美图看了很多,就是组合不出自己心目中家的模样。
巧倩通常的做法是让他们跳开单品。单看一款瓷砖似乎平淡无奇,巧倩就把墙地砖样品和橱柜摆在一起,这么一搭,效果就非常直观了。
▲ 材料的搭配是设计师的必修课程之一
她来到公司,也是有自己的思考,觉得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公司有自己的施工团队。
在美国时也接触过施工,但美国的工艺材料和国内完全不同,无法通用。
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做出来的设计无法落地,那就是无用的设计。
她仍然保持在学校时习得的思考方式——先发散,再考虑实际的可能。
公司的施工团队并非万能,例如北京的团队就不擅长木地板上墙。
她会换一个思路解决问题:“客户想要木地板上墙,除了喜欢木饰面的质感,也希望墙面能显得更硬朗——换一个角度而言,用某些特殊的壁纸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需要去拘泥于木地板上墙。”
家装怎么了?家装就不是设计吗?
室内设计圈有自己的鄙视链:家装比不上公装。
公装是对公业务,甲方不会像家庭客户一样“事儿”,花上同样的时间,赚的比家装多得多。
公装的甲方特别放心交给设计师操办,完工时间比照合同即可。
但再怎么明白的人,装修自己的家时,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把控,巴不得每个细节都由自己过问,而且希望尽早搬进新家。
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设计师和施工团队从家装团队流失到公装,或者干脆以公装为主,接个家装活儿赚个油钱零花钱。
巧倩是不这么认为的:“公装家装都是室内设计,没有说谁更高人一等。”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户型也不尽相同,这都是一个个的挑战。
而且她买了自己的房子,又一手操办了自己家的装修,更懂得客户们的心理。
“做设计是我自己选的路,所以自然感觉非常有乐趣。”她说,“每周都会有一些节点,比如给客户图纸或文本的。每次完成一个节点,就和打游戏过关一样,特!别!爽!打游戏会无聊吗?不会呀,因为总有新的挑战。”
花了近10年的时间,她是完完全全地认定自己热爱这个行业了——谁还会在乎当年她只是为了逃避文化课才当上的艺术生?至少她帮助过的家庭都不在乎。
来源:住范儿原创
编辑:狮砸
合作请邮件至:fuweihuan@zhufaner.com